申请香港优才,警惕这4个坑!
发布时间:2023-07-26
香港优才宣布无配额限制之后,申请人数暴涨!今年上半年港府收了32,400宗申请,相当于2022年全年的198%,2021年全年的603%!足以见其火热程度。
除了名额放宽,人才清单扩大至51项、并给名企背景的人士多加了20分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机会,预计下半年的申请也会是海量。
跟风申请前,建议先理清楚这些问题:
名额放宽,符合资格就一定能获批了?
港府想要的是“人才”,而且是足够优秀的人才,而不只是“人”!取消年度配额≠放低门槛!符合申请条件,只能说明有资格申请,有机会获批,不是100%通过。
在优才的甄选上,港府秉承的原则一直都是“宁缺毋滥”。像2022年香港优才设置了4,000的限额,但实际上只有2,845宗获得配额。

换个角度看,香港优才申请窗口大开,更多优秀人才涌进来拿香港身份,竞争也可能会变得更激烈!这种背景下,个人优势的挖掘和证明材料的准备显得更加重要。
分数越高,获批的可能性就越高?
香港优才实行打分制,达到80分就符合申请门槛。但优才不存在所谓的分数论,根据香港入境处2021年度优才获批数据,120分以上与120以下的获批申请人所占比例相差并不大:51:49。
香港入境处在甄选上从香港的社会经济需要出发,综合考虑申请人所属行业及其他相关因素。
所以在小红书等各类社交平台上,刷到高分被拒,80分踩线通过的都不足为奇。

如果你属于以下这两种情况,低分也是可以有机会获批的:①年轻+名校+理工商科专业(工程、金融科技、人工智能、计算机等专业)或是 ②年长+名企+丰富工作经验(比如游戏开发、新材料研发、大数据、算法、人工智能、技术研发等行业的丰富工作及管理经验)。
优才存在100%获批的情况?
优才确实也存在100%获批的情况,那就是符合人才清单,这个清单,今年刚刚从13项扩展到51项!

自2018年推出人才清单至2023年5月31日,符合人才清单资格的申请一共364宗,其中获批申请的数目为361宗。剩余的3宗还在甄选中。

但那你也看到了,推出近5年只有364宗符合人才清单的申请,可见人才清单审核的严格,通常除了要专业、学位及工作经验都符合要求,更必须提供证明文件令入境处信服。
如果一沾点边就贸然将自己划入人才清单的类别,结果又达不到入境处认可,只会被秒拒!
想加人才清单的分数,建议研究清楚港府对于该项人才的判定。或者找专业机构,在评估完所有能提交的材料之后,再决定是否走这一通道。
获批后,不需要去香港就能拿永居?
优才签证的灵活与自由一贯是很多人选择优才的重要原因。但不代表一次都不去香港也能拿到香港永居身份,如果有这种想法的申请人,趁早还是放弃吧。
首先是续签。
通过优才计划拿到香港身份,在获得永久居民身份之前,逗留期限是受到限制的。首次逗留期是3年,申请人在逗留期满前4周,提交延期逗留的申请。
根据入境处官网,申请续签,需要证明①在港定居及②对香港有贡献。
怎样才算是到香港定居?住多久算合格?这在条例中没有明确的说明。
入境处会根据个案具体分析是否延长逗留期限。实操中,第一次签证期满,申请人一般如果能证明自己的生活重心偏向香港(如提供惯性住所的通讯住址、子女在港就读证明等),就有很大几率可以拿到第一个3年的续签。
如果要继续拿下一个3年续签还是要对香港做出一定贡献更加稳妥,例如就业/创业。
然后是永居。
不论通过哪种方式获取香港身份,最终想拿到香港永居的话,都需要在香港通常性居住满7年。
只要拿到香港身份,就能参加港澳台联考?
大部分内地人士规划香港身份,其实最主要都是为了子女的教育。
有一点要注意,内地人士拿了香港身份想考回内地的学校,是要有回乡证的。
对于通过优才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拿到香港身份的人士,申请回乡证的前提是:拿到香港永居,注销内地户口。
所以目的如果是国内高校,建议家长至少提前8年进行规划(审核周期预留1年+7年永居)。也就是说,最晚要在孩子小朋友4年级时开始申请香港身份,否则根本赶不上这波福利。
当然,目的是通过DSE报考香港和海外高校的话,那么香港非永居身份也就够了。
虽然受养人的签证续签是依附于主申请人,但转永居的时候不要求主申请人和受养人一起转。可以主申请人不转,只转受养人。注销内地户口拿回乡证也同理,主申请人和受养人互相独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