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刷新记录,登顶亚洲!
发布时间:2025-09-09
9月上旬还没过完,香港好消息接连不断。
先是上周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《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》世界百强创新集群,「深圳—香港—广州」集群登顶全球。
紧接着今天,国际管理发展学院(IMD)公布的《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》又传捷报——香港成功取代新加坡,跃居亚洲榜首! 在全球范围内排名也攀升至第4位,仅次于瑞士、卢森堡及冰岛。刷新了香港在这项排名的历史最佳成绩! 要知道,去年香港在同一排名中还只是第9位。当时还在为香港较前一年上升7位,时隔多年重返全球前10祝贺。没想到今年已经杀到第4,进步速度让人惊喜。
除香港外,亚洲在全球前十中另占两席,分别是新加坡(第6)和阿联酋(第9)。 据悉,该排名综合考虑三大人才竞争力因素,评估各国家/地区在发展、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能力。而香港已经连续两年在这三项指标上全部上升。 人才吸引力:上升8位,至第20名 人才就绪度:上升1位,至第3名 投资与发展:上升1位,至第12名 在各项细分指标中,香港更是亮点满满。不少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。 科学学科毕业生百分比:保持全球第1 财务技能:上升2位,至全球第3 管理层薪酬:保持全球第5 管理教育效能:保持全球第5 另有多项指标进步飞跃,如“外来高端人才”上升10位至第16位,在港的高级管理人员亦具有相当的“国际经验”,评分与去年相比上升7位至全球第6。 对于此次排名,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,香港的排名在过去两年跳升12级,足以证明在教育、创新科技及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“找对路向和收到成效”。 顺带一提,今年6月,还是IMD发布的排名——《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》,香港也上升2席,重返三甲!在评分方面增幅更是全球前10名之最。可见香港整体竞争力都在稳步提升。
香港的人才竞争力,离不开扎实的教育基础。 香港的专上教育体系具有高度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特点。作为全球唯一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,香港培养出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,是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汇聚地。 在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,港大已经越过清北,冲到亚洲第2,世界第11位! 为了巩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地位,港府近年一直在发力打造“留学香港”品牌。 一方面支持院校不断革新优化,积极配合院校扩容提质,包括将非本地生配额提升一倍至40%。同时推出奖学金计划、允许在读本硕生兼职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,多维度吸引各地优秀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。 这些努力也见回报。 在QS最新公布的2026年最佳留学城市排名榜,香港已经重返全球20强,位居亚洲第7。人才教育
香港自2022年《施政报告》定下抢人才基调,提出3年引入10万人才的目标。 根据政府最新数据,截至今年8月底,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逾52万宗申请,其中超过35万宗获批,抵港人才超过23万人,超额完成目标。 人才引入不仅充实香港的劳动力,更有效优化人口结构,填补人力资源缺口,为香港的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。比如最受关注的高才通计划,专注吸引全球名牌大学学士毕业生及年收入达250万港币的成功人士。此前数据显示计划每年为香港带来约340亿元的直接经济贡献,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约1.2%。人才引入
优才计划也在升级。设置12项指标,力邀名牌大学硕博生、名企高管、海归人士及成功企业家。并继续保持“不限额”,持续为香港输送高质量人才。同时,优才计划下设置专属通道,度身订造,主动邀请顶尖及领军人才来港发展。 港府发言人今早称,会继续对准香港 “八大中心” 战略定位的人力需求,及时对人才政策作出调整。 而最近期的调整可能在下周三出炉的新一年《施政报告》。从6月开始,各界就一直在为此建言献策,包括优化“引资引才” 计划。 例如针对高才通A类人才,有议员提议 “松绑居港限制”,只要年度在港纳税总额不低于30万港元,就能续签。 针对新投资者入境计划,建议放宽购买住宅物业的门槛。从目前的5,000万港币降到3,000万,甚至干脆取消。同时把可计入投资额的上限从1,000万港币提高到 2,000万。 同时,建议港府将年度成功续签5万人的KPI提高至6万人,多措并举留住人才。 不过这些建议最终会不会被采纳、香港人才引进计划还会有哪些新动向,还是得等等下周三的《施政报告》。期待新一轮的政策调整能为香港明年在《世界人才排名》中再创佳绩打个好基础!